雷击于线路附近,架空线路会怎样?
架空输电线路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其暴露在开放环境中,极易受到雷电威胁。当雷电击中线路附近时,即使未直接击中导线,也会通过复杂的物理过程引发一系列危害。本文将从雷击类型及防护策略等方面,深入解析雷击对架空线路的影响。
一、雷击类型与架空线路的关联
雷击对架空线路的威胁主要分为三种形式:绕击雷、反击雷和感应雷。这三种形式在发生机制和危害程度上各有特点,但均可能引发线路故障甚至设备损坏。
1.绕击雷
绕击雷是指雷电绕过避雷线(地线)直接击中导线。这种现象多发生在避雷线保护角设计不足或雷电路径异常时。例如,在山区或地形复杂区域,雷电可能因地形反射或路径偏移而避开避雷线,直接作用于导线。此时,雷电流会沿导线传播,引发直击雷过电压,导致绝缘击穿或设备损坏。
2.反击雷
反击雷是指雷电击中杆塔或避雷线,因雷电流通过杆塔接地电阻产生的高电位,使杆塔对导线放电的现象。正常运行时,导线处于高电位,杆塔和避雷线为低电位;但雷击后,杆塔电位骤升,反而成为高电位点,从而对导线产生反击。这种现象在35kV及以下线路中尤为常见,其危害在于可能引发工频短路电流,导致线路跳闸或设备绝缘击穿。
3.感应雷
感应雷是雷电击中线路附近地面或物体时,通过电磁感应在导线上产生的过电压。其特点是三相导线上的过电压幅值相近,极性一致,容易引发单相闪络或相间短路。感应雷虽能量较低,但因线路绝缘水平有限,仍可能造成跳闸事故。尤其在35kV以下线路中,感应雷是主要故障源。
二、雷击附近的物理机制与线路响应
当雷电击中线路附近时,其影响并非仅限于直接接触,而是通过电磁感应、静电感应和过电压传播等机制对线路产生作用。具体过程如下:
1.电磁感应与静电感应
雷电流在雷击点周围产生瞬时强磁场,通过电磁感应在导线中激发电流。同时,雷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变化会通过静电感应在导线上积累电荷。这两种效应叠加后,可能在导线上形成数千伏至数万伏的感应过电压。对于绝缘薄弱的线路(如架空绝缘线),这种过电压足以击穿绝缘层,形成放电通道。
2.过电压传播与工频续流
雷击产生的过电压会以波的形式沿线路传播,侵入变电站或配电设备。若过电压幅值超过设备绝缘耐受水平,将引发绝缘击穿。击穿后,雷电流会转化为工频续流(几千安至几万安),持续燃烧电弧,导致导线熔断或设备烧毁。例如,架空绝缘线路因雷击形成的针孔状击穿点,会在工频续流作用下固定电弧,最终导致导线断裂。
3.热效应与机械应力
雷电流的热效应会瞬间加热导线或地线,导致金属熔化或断股。例如,雷电流通过钢绞线时,其电弧温度可达数千K,可能使镀锌层脱落甚至钢丝熔断。此外,雷击产生的冲击波和电磁力还会对杆塔结构施加机械应力,导致塔材变形或基础松动。
三、防护策略
1.优化防雷设计
-降低接地电阻:通过深埋接地极、使用柔性接地体或增加接地极数量,将杆塔接地电阻降至最小值(如≤10Ω)。这能有效泄导雷电流,减少反击雷风险。
-减小保护角:对避雷线与导线的保护角进行严格控制(如220kV及以上线路保护角≤0°),扩大避雷线的覆盖范围,防止绕击雷发生。
-加装避雷器:在绝缘薄弱点安装氧化锌避雷器,利用其非线性伏安特性,在过电压下快速导通,限制过电压幅值并截断工频续流。
2.材料与结构升级
-采用复合绝缘子:复合绝缘子具有更高的耐污闪性能和机械强度,可减少雷击导致的绝缘子击穿概率。
-加强导线屏蔽:在易雷区使用双地线或加装耦合地线,通过电磁耦合分散雷电流,降低导线感应过电压。
-改进接地网:在山区或高电阻率区域,采用放射形或环形接地网,结合接地模块或离子接地极,提升接地效果。
3.智能监测与预警
-在线监测系统:部署避雷器泄漏电流监测、雷电定位系统(LDN)和过电压记录仪,实时掌握线路雷击风险。
-雷电预警联动:结合气象数据与历史雷击记录,建立雷电活动预测模型,提前调整线路运行方式(如投切避雷器或降低负荷)。
-故障快速定位:利用行波测距技术或分布式光纤传感,快速定位雷击故障点,缩短抢修时间。
雷击对架空线路的影响是多维度的,既涉及电磁、热力和机械效应,也需考虑地理环境与设备特性。通过科学设计、先进材料和智能监测的协同应用,可有效降低雷击风险,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。想要获取更多防雷相关内容,欢迎拨打咨询热线进行了解!
- 大连遭遇7649次高频雷电
- 监控防雷模块怎么接线?监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