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击雷过电压是怎样形成的?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的区别
雷电作为一种高能量自然现象,其瞬时释放的能量可达数百万伏,是电力系统和建筑物防雷设计的核心挑战。在雷电危害中,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是两种典型形式,其形成机制、破坏特性和防护策略存在显著差异。本文将系统解析直击雷过电压的形成过程,并对比其与感应雷过电压的本质区别。
一、直击雷过电压的形成机理
1.雷电流的瞬时注入与电压降
直击雷过电压是指雷云对地放电时,雷电流直接击中电力设备或建筑物导体,通过其阻抗和接地电阻产生高电位差的现象。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:
雷云放电通道建立:当雷云与地面间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阈值(约3kV/mm)时,先导通道形成,雷电流通过最短路径泄放。
雷电流注入导体:雷电流(峰值可达数百千安)瞬间通过被击物体的阻抗(如导线电阻、杆塔电感)和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(通常为几欧姆至几十欧姆)产生电压降。
高电位产生:根据欧姆定律,电压降U=I*R,雷电流的瞬时特性(上升时间仅几微秒)导致电压峰值可达数百万伏。
2.分类与破坏形式
直击雷过电压可细分为两类:
-反击过电压:雷击杆塔或避雷针时,雷电流通过接地电阻使杆塔电位骤升,若与导线间电位差超过绝缘耐受值,引发逆向放电。
-绕击过电压:雷电绕过避雷线或避雷针的保护范围,直接击中导线或设备。例如,山区地形中避雷线保护角不足时易发生此类雷击。
其破坏形式包括绝缘子闪络、变压器绕组击穿、设备外壳熔化等,且因能量集中,常伴随机械力破坏(如输电塔倒塌)。
二、直击雷过电压与感应雷过电压的本质区别
1.形成机制的差异
2.破坏特性的对比
-直击雷过电压
破坏性极强,主要表现为:
-热效应:雷电流通过导体瞬间产生高温(可达数千摄氏度),熔化金属部件。
-机械效应:雷电流的电磁力作用使导线摆动或设备结构变形。
-绝缘击穿:高电压直接击穿设备绝缘层,造成永久性损伤。
-感应雷过电压
破坏性相对温和,但发生频率更高,主要表现为:
-静电感应:雷云下方导线感应出束缚电荷,雷击后电荷突变为自由电荷,产生瞬态过电压(如信号线路电压可达40~60kV)。
-电磁感应:雷电流产生的瞬变磁场在邻近导体中感应出电动势,引发火花放电或设备误动作。
-侵入波:雷电波沿线路或管道侵入室内,损坏电子设备(如通信模块、PLC控制器)。
3.防护策略的差异
直击雷过电压与感应雷过电压虽同属雷电危害范畴,但其形成机制、破坏特性和防护逻辑截然不同。前者需通过物理拦截(如避雷针)和高效泄流(低阻抗接地)实现防护,后者则依赖等电位连接和电子级防护(如SPD)。在实际工程中,需结合场地雷暴日数据(如高雷区年均雷暴日>60天)、设备敏感度及线路布局,制定分级防护方案。想要获取更多相关内容,欢迎关注防雷知识栏目进行了解!
- 避雷针检测机构有哪些?避雷
- 塔吊防雷接地扁铁用多大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