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联系客服

通信设备雷击浪涌原理及通信设备雷击浪涌测试等级划分

于 2025-07-20 11:00:00 发布


 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,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对社会生产、生活至关重要。然而,雷电作为一种高能量瞬态现象,其引发的浪涌电压和电流可能通过电源线、信号线或接地系统侵入通信设备,导致设备损坏、数据丢失甚至系统瘫痪。因此,理解通信设备雷击浪涌的原理,并掌握其测试等级划分,是保障通信系统安全的关键。

通信设备雷击浪涌原理及通信设备雷击浪涌测试等级划分

  一、通信设备雷击浪涌的原理

  雷击浪涌的本质是雷电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瞬态过电压和过电流,其传播路径和危害形式可分为以下两类:

  1.直接雷击

  当雷电直接击中通信设备或其外部线路时,巨大的雷电流(可达数万安培)会通过接地系统或线路传导至设备内部。这种情况下,雷电流可能因接地电阻的存在产生高压(根据欧姆定律U=IR),直接击穿设备绝缘或烧毁敏感元件。

  2.间接雷击(感应雷击)

  雷电未直接击中设备,但通过电磁场耦合或地电位反击间接影响设备。例如:

  -电磁感应:雷电在邻近空间产生的强电磁场会在通信线路中感应出瞬态电压(如1.2/50μs波形)。

  -地电位反击:雷电流通过接地系统流入大地时,因接地电阻差异导致设备与地之间出现危险电位差(跨步电压或接触电压)。

  此外,电力系统中的操作过电压(如开关切换、负载突变)也可能引发类似雷击浪涌的干扰,进一步加剧设备风险。

通信设备雷击浪涌原理及通信设备雷击浪涌测试等级划分

  二、通信设备雷击浪涌的测试等级划分

  为量化设备的抗浪涌能力,国际和国家标准(如IEC 61000-4-5、GB/T 17626.5)将雷击浪涌测试分为不同等级,具体划分依据为设备所处的电磁环境和安装条件。以下是常见的测试等级及其应用场景:

  波形与参数

  雷击浪涌测试的核心是模拟实际浪涌波形。根据线路阻抗和应用场景的不同,测试波形分为两类:

  -电源线路:采用1.2/50μs电压波(波前时间1.2μs,半峰值时间50μs)和8/20μs电流波(波前时间8μs,半峰值时间20μs),模拟雷电在电源线上的侵入。

  -通信线路:采用10/700μs电压波,模拟雷电在低阻抗信号线上的感应效应。

  测试次数与极性

  标准规定,正、负极性各施加5次浪涌冲击,每次间隔至少1秒。这是为了模拟设备可能遭受的多次雷击事件,并验证其抗扰度的可靠性。

通信设备雷击浪涌原理及通信设备雷击浪涌测试等级划分

  三、测试等级划分的科学依据

  1.电磁环境的差异

  不同环境的雷击风险程度不同。例如,民用架空线路因暴露在开阔区域,雷击概率远高于室内设备。因此,4级测试的浪涌电压(4kV)显著高于1级(1kV)。

  2.设备耐受能力的分级

  通信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能力与其设计和应用场景密切相关。例如:

  -Ⅰ类设备(需严格限制瞬态过电压):如通信基站的射频模块,通常需通过4级测试。

  -Ⅱ类设备(普通家用电器):如路由器,一般通过2级测试即可。

  3.成本与安全的平衡

  过高的测试等级会增加设备成本,而过低的等级可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。例如,工业通信设备若仅按2级设计,在4级环境中可能因雷击频繁受损。

  通信设备的雷击浪涌防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既需理解雷击的物理机制,又需遵循科学的测试等级划分。通过合理选择测试等级(如3级或4级)并实施分层防护措施,可有效降低雷击风险,保障通信系统的稳定性。想要获取更多相关内容,欢迎关注防雷知识栏目进行了解!

集防雷设计、防雷施工、接地降阻、防雷技术研发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,
在防雷领域,秉持防、治同行的原则,以防雷电隐患为重点。